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whhlyj.km.gov.cn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530100550140593J-202212-405898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2-12-27 11:14
名 称: 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51208号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51208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12-27 11:14
字号:[ ]

孙厚斌代表:

  您在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文化服务效能的建议》(第151208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关于强化当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项目落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建议,对我市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管理,助推乡村文化服务效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充分体现了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近年来,我市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强化政策支撑,增加经费投入,健全设施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得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固本强基,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

  (一)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用好用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资金,加大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2021年,昆明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2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按照人均20元标准,市、县两级共安排12911.02万元。截至目前,已下拨2021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考核资金849.96万元(全年资金的30%),下达2022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资金1133.29万元(全年资金的40%)。

  (二)建成布局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集中建设一批、资源整合一批的工作模式,“十三五”期间先后集中实施了6个县级馆、 5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实现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做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76个。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覆盖增效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共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公共文旅项目95个,其中文化小广场2个、有声图书馆59个、文化会客厅1个、书院书屋4个、社区文化馆1个、综合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1个、文旅融合的公共文旅服务空间15个、酒店图书馆(觉晓书房)12个、香蒲书房26个。

  二、因势利导,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抓手,引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趋势

  (一)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投资680余万元实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化建设。建成全省首个、西部领先的覆盖14个县区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的昆明市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首次将全市农家书屋藏书编入全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图书借阅的通借通还。

  (二)扩大数字文化资源储备。先后建设了昆明市数字文化地图、非遗数据库、馆藏文物数据库、民俗节庆资源数据库等一大批数字文化资源,较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自有数字资源122.81 TB,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到58TB,14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均达4.6TB。

  (三)全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域内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和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昆明市全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搭建起昆明市文化馆“1+14+N”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总分馆平台,以市馆为区域中心馆、14县(市)区馆为总馆、141个乡镇(街道)为分馆、1676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通过数字服务总分馆平台、移动端的建设,运用基于5G、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设备提供智能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场在线相联动、线上线下互通的数字文化馆中心馆与总分馆的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包括“文旅地图”“昆明市节庆活动”“非遗传承”等全市优质资源形成昆明市本地特色数字资源库,通过网络向群众提供一站式各类文化服务,慕课学习、艺术培训,文化点单、文化数字期刊、数字展播、文化志愿者招募等十八类服务模块。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服务覆盖面和时效性,享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实现全民线上可约、可点、可查、可学,定制化、便捷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三、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创新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亮点和民族文化品牌

  (一)开展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整理和项目申报认定,加大项目保护力度。2016年以来,我市申报公布的85项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40余项来自乡村地区。我局申报公布的84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有40余人来自乡村地区。

  (二)加大非遗传承力度,培养扶持乡村地区非遗传承人。一是逐步提高市级传承人传承补助。我市从2016年起将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二是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认定。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市27名传承人入选,其中13人来自乡村地区。三是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近年来我市每年均举办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促进传承人提高艺术修养和设计理念,受到传承人的一致好评。

  (三)推进乡村地区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挖掘传统歌曲、舞蹈、音乐等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提供展示平台。每两年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活动,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在历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我市屡获佳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创建时代的机遇,正式印发《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深化与创新实施方案》和《昆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2021-2025年)》,全面推动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提升打造“春城文化节”“春秋十讲”等昆明品牌文化活动,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将更多优质服务送到基层和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更贴民心、更具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短板强弱项(微更新)建设。为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

  (五)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提升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站(室)等数字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更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2022年规划搭建昆明全市141个乡镇文化站(分馆)、10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级总分馆架构体系,实现数据对接、各馆运营状态监控等数据。

  (六)继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继续推进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展濒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据采集。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感谢您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英,0871-6396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