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whhlyj.km.gov.cn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530100550140593J-202212-405840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2-12-26 17:56
名 称: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36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36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12-26 17:56
字号:[ ]

秦芸委员:

  您在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昆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36号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关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切实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建议,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充分体现了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近年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安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在补齐文化民生短板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和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积极构建城乡一体“一刻钟”文化圈,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加公平、更为丰富、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一、着力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一)建成布局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集中建设一批、资源整合一批的工作模式,“十三五”期间先后集中实施了6个县级馆、 5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实现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全市人均20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乡、村两级比例超过80%,做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达标,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76个。

  (二)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投资680余万元实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化建设。建成全省首个、西部领先的覆盖14个县区文化馆、14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的昆明市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首次将全市农家书屋藏书编入全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图书借阅的通借通还。扩大数字文化资源储备,先后建设了昆明市数字文化地图、非遗数据库、馆藏文物数据库、民俗节庆资源数据库等一大批数字文化资源,较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自有数字资源122.81 TB,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到58TB,14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均达4.6TB。

  (三)开展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传承,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一是加大非遗传承力度,培养扶持乡村地区非遗传承人。逐步提高市级传承人传承补助,我市从2016年起将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市27名传承人入选,其中13人来自乡村地区。我市申报公布的84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有40余人来自乡村地区。二是推进乡村地区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挖掘传统歌曲、舞蹈、音乐等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提供展示平台。每两年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在历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我市屡获佳绩。三是盘活乡村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注重乡村特色民居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把握村庄发展规律,尊重差异、突出特色,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实现乡村特色民居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村庄参加美丽乡村申报,3年来全市累计评定各级美丽村庄180个。

  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丰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市县两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购买社会力量为基本服务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预算资金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2019年以来,全市共投入3485.2 万元,支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购买免费开放运营管理、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领域的服务。“春城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戏曲进乡村、全民阅读推广等一大批购买服务项目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吸引文化类社会组织常态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定出台《昆明市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引导文艺创作,加大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原创性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315万元支持164个业余文艺团队和5家文化类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

  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开放时长、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全力做好工作日的错时开放和节假日文化服务的正常供给。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目前,全市总藏书量619.18万册,图书流通443万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0.72次,人均藏书量0.89册、人均到馆0.63次。

  (二)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惠民力度。整合全市上下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模式。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积极发掘、培育、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按照“每月一精品,每县一品牌、每乡一特色、每村一亮点”的思路,持续办好春城文化节、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并积极培育海鸥文化节、蓝花楹文化节、盘江艺术节、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官渡全国非遗联展等30余个县区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4000场,惠及群众超过400万人次。

  (三)推行文化“点餐”模式精准化实施服务供给。昆明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建立“送文化”工作机制,推行市县乡村四级“菜单式”的内容安排与服务地区“订单式”的选择相结合,通过组建文艺小分队、送欢乐下基层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送到百姓身边。建成了社区文化沟通协调零距离服务、基层文化传播新方式——“流动书包”等一批个性化服务品牌,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

  (四)下沉优质资源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水平。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昆明市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开展图书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五进”服务,建设市级图书馆特色分馆20个,流通点26个。建成主城区3个24小时城市书房,实现公共阅读、图书借阅服务的“不打烊”。14个覆盖城乡的云上乡愁书院,搭建了教育培训、道德讲坛、文化体验、读书分享、休闲旅游等大文化领域的复合式、体验式多业态经营空间,成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12个成熟且常年开展公益性演出的庭院剧场,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参与下,通过多年探索和培育,将昆明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成为主客共享、品位戏剧与城市前世今生的新舞台。从城市延伸到城乡、社区的有声图书馆,把海量的优质文化,直接送进千家万户、让市民在声音的世界,找到最好的自己。小而美、多业态的新型文化空间,助力城乡一体“一刻钟”文化圈建设。2021年以来,昆明市通过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打造了闻一多公园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12个“觉晓书房——精品民宿里的文化驿站”、文庙里的“大成书房”、云南陆军讲武堂“修文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IP。昆明“一刻钟”文化圈实现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切实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机制

  (一)加强基础文化队伍建设。一是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层层压实乡、村两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服务人才建设责任,通过人员调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市在2020年底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配置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建设目标,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级公共文化骨干参加省厅举办的“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文化服务推广培训班、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深化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研修班、“三区三州”公共文化建设培训班及文旅部的4期线上培训。每年参与培训、学习和交流的人员达200余人。

  (二)大力实施“三区”文化人才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超过45名专业文化人才到全市9个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县(市)区开展工作。市级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安排落实补助资金保障选派人员开展服务。选派人员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深入乡、村两级指导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依托昆明市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提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并共用“昆明志愿者网”平台,做好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的注册、登记、项目发布、时间记录等工作。结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机,依托乡、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全市2400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超过2.6万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类文化设施和大街小巷开展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代表了文化志愿服务,让美丽春城更加文明高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基固本补短板,不断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创建时代的机遇,开展“一刻钟”文化圈课题调研工作,出台《昆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管理办法》,宣传推广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案例,全面推动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提升打造“春城文化节”“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等昆明品牌文化活动,组织乡村振兴文艺汇演,开展群众文艺精品的创排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将更多优质服务送到基层和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三是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四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短板强弱项(微更新)建设,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五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提升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站(室)等数字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22年规划搭建昆明全市141个乡镇文化站(分馆)、10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级总分馆架构体系,实现数据对接、各馆运营状态监控等数据,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更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感谢您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英,0871-6396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