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whhlyj.km.gov.cn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530100550140593J-202212-405834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2-12-26 17:22
名 称: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23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23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12-26 17:22
字号:[ ]

李昊城委员:

  您在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文旅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的建议》(昆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2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关于理好民俗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建好专业人才队伍,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讲好乡村文旅故事,打造乡村文旅品牌效应等几个方面的建议,对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充分体现了您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抓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成效明显。

  一、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基础

  (一)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资金,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用好用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资金,加大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由2019年的人均17元增至人均20元,全市安排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专项资金从2019年的10974万元增至12911万元,年均增长17.65%。

  (二)建成布局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集中建设一批、资源整合一批的工作模式,“十三五”期间先后集中实施了6个县级馆、 5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实现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站舍面积全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做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76个,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达标。

  (三)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昆明市投资680余万元实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化建设。建成全省首个、西部领先的覆盖14个县区文化馆、14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的昆明市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先后建设了昆明市数字文化地图、非遗数据库、馆藏文物数据库、民俗节庆资源数据库等一大批数字文化资源,促进了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扩大了数字文化资源储备。首次将全市农家书屋藏书编入全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图书借阅的通借通还。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自有数字资源122.81 TB,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到58TB,14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均达4.6TB。

  (四)下沉优质资源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水平。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昆明市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开展图书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五进”服务,建设市级图书馆特色分馆20个,流通点26个。首批建成主城区3个24小时城市书房,实现公共阅读、图书借阅服务的“不打烊”。14个覆盖城乡的云上乡愁书院,搭建了教育培训、道德讲坛、文化体验、读书分享、休闲旅游等大文化领域的复合式、体验式多业态经营空间,成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12个成熟且常年开展公益性演出的庭院剧场,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参与下,通过多年探索和培育,将昆明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成为主客共享、品位戏剧与城市前世今生的新舞台。从城市延伸到城乡、社区的有声图书馆,把海量的优质文化,直接送进千家万户、让市民在声音的世界,找到最好的自己。小而美、多业态的新型文化空间,助力城乡一体“一刻钟”文化圈建设。2021年,昆明市通过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打造了闻一多公园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12个“觉晓书房——精品民宿里的文化驿站”、文庙里的“大成书房”、云南陆军讲武堂“修文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IP。昆明“一刻钟”文化圈实现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惠民力度,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

  (一)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开放时长、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全力做好工作日的错时开放和节假日文化服务的正常供给。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目前,全市总藏书量619.18万册,图书流通443万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0.72次,人均藏书量0.89册、人均到馆0.63次。

  (二)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整合全市上下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模式。引导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发掘、培育、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按照“每月一精品,每县一品牌、每乡一特色、每村一亮点”的思路,持续办好春城文化节、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并积极培育海鸥文化节、蓝花楹文化节、盘江艺术节、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官渡全国非遗联展等30余个县区文化活动品牌。贴近城乡群众需求,开展“文化进万家”“村晚”“戏曲进乡村”“七彩云南等你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4000场,惠及群众超过400万人次。

  (三)推行文化“点餐”模式精准化实施服务供给。昆明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建立“送文化”工作机制,推行市县乡村四级“菜单式”的内容安排与服务地区“订单式”的选择相结合,通过组建文艺小分队、送欢乐下基层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送到百姓身边。建成了社区文化沟通协调零距离服务、基层文化传播新方式——“流动书包”等一批个性化服务品牌,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

  三、整合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一)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机制。联合昆明市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举办云南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节,通过“非遗+旅游”、“农耕庆典+旅游”、“民族特色+产业融合”等形式,打造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在昆明老街打造全省首个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机场、进景区、进高铁站,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建设了以翠湖博物馆群落、寻甸县凤龙湾旅游小镇孔雀书屋、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服务新地标。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安排部署,昆明市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官渡区文化馆,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综合文化站、安宁市青龙街道赵家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西山区融创文旅城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均达到验收标准。

  (二)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农业文化创新,打造宜良县“七彩梦乡”麦地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马蹄湾稻田彩绘等景观农业示范村,用文化装扮乡村。吸引新华书店投资600万元,在全市探索打造14个乡愁书院,把书店建到老百姓家门口;安宁市培育流动书包服务项目,通过文化管理员将农业种植养殖图书送到田间地头,实现农家书屋与农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用文化点亮乡村。呈贡区充分挖掘各地饮食文化,依托豆腐制作技艺,建设了青芳豆腐博物馆、打造七步场豆腐文化旅游节,开发豆腐长街宴等饮食文化产品,用文化致富乡村。寻甸县结合彩绘艺术和土豆种植,开发洋芋彩绘特色文创产品,西山区强化传统村落和古典民居保护性开发,打造大墨雨彝族文化村落,用文化浸润乡村。

  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一)深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聘请国内一流的旅游规划单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解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情况。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形成体系”的布局原则,高起点、高水平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产品齐全的 “一村一品”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推进凤龙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镇带三村”的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通过开发石林台创园,打造医养结合的乡村大健康发展模式。通过推动富民云果产业园的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呈贡斗南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世界春城花都建设模式。通过安宁光崀大村的打造,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模式。通过宜良麦地冲彩色水稻的耕种,助力体验式乡村农业旅游模式。通过加快东川红土地景区的建设,推进摄影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强化寻甸柯渡红色旅游的发展,推进红色主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品牌创建和示范效应推动大发展。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抓特色、出精品,以树品牌和抓示范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昆明乡村旅游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打造发展新亮点。紧紧围绕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展风貌的工作要求,建成乡村风貌与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与村镇主题、产业推进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我市推出10条红色旅游线路,寻甸县柯渡―禄劝县皎平渡成功入选国家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完成10个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和7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五华区南强街巷—昆明老街、滇池度假区公园1903、官渡区官渡古镇、石林彝族自治县双龙旅游休闲街区成功创建为云南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滇池度假区公园1903成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强街巷、昆明老街、云纺文化创意产业园、斗南花市景区4个街区被列入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昆明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五、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一)推进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利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通过开展“民间艺术之乡”“传统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命名活动,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亮点和民族文化品牌,如传统民俗节庆、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非遗文化品牌。拓展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组织实施“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和“文化遗产日活动”等主题活动。挖掘传统歌曲、舞蹈、音乐等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提供展示平台。每两年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在历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我市屡获佳绩。

  (二)加大乡村地区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培养扶持乡村地区非遗传承人。一是积极开展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整理和项目申报认定,我市申报公布的85项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40余项来自乡村地区。二是逐步提高市级传承人传承补助。我市从2016年起将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每年统筹176.6万元用于非遗传承人补助。三是积极开展乡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认定。我市申报公布的84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有40余人来自乡村地区。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市27名传承人入选,其中13人来自乡村地区。四是积极推进非遗展示传承设施建设,全市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个,命名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4个,石林彝族撒尼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建成各级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馆(所、室)60余个。已构建起了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名录体系、传承体系和传播体系。

  六、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规划。选派159名业务骨干深入14个县(市)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经开区共102个乡镇和涉农街道的1222个行政村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工作。通过开展一轮调研、提出一张清单、编制一个规划、谋划一套方案“四个一”工作,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所需所盼,结合乡村实际,制定2021—2025年昆明市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实施计划,集中出台一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实施一批造福于民的文化旅游项目工程。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层层压实乡、村两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服务人才建设责任,通过人员调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市在2020年底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配置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建设目标,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级公共文化骨干参加省厅举办的“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文化服务推广培训班、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深化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研修班、“三区三州”公共文化建设培训班及文旅部的4期线上培训。每年参与培训、学习和交流的人员达200余人。

  (三)大力实施“三区”文化人才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超过45名专业文化人才到全市9个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县(市)区开展工作。市级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安排落实补助资金保障选派人员开展服务。选派人员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深入乡、村两级指导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将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开展针对性的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培养熟悉旅游、善于经营、遵纪守法的乡村旅游经营人。一是组织安宁温泉小村、宜良河湾村、麦地冲村、石林县大糯黑村四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赴浙江参加培训。二是昆明市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参加2020年滇桂黔文化和旅游脱贫攻坚创客研修班。三是昆明市乡村旅游管理人才赴北戴河参加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培训班。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乡村文旅融合工作力度,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提升打造“春城文化节”“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等昆明品牌文化活动,组织乡村振兴文艺汇演,开展群众文艺精品的创排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二是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三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短板强弱项(微更新)建设,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四是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亮点和民族文化品牌。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推进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与乡村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扶持传承人带徒传艺、开展传习和培训活动,增强传承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深挖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按照A级景区标准配套乡村旅游相关设施,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塑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感谢您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英,0871-6396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