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昆明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23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杨明委员:
您领衔提出的《关于昆明市滇剧、花灯、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经过有序申报认定,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684项,代表性传承人648人。其中,滇剧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花灯为省级非遗项目,曲剧为市级非遗项目。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口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人群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失去兴趣,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2014年,由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成立了以“整合资源,聚集人才,搭建平台,传承滇剧,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立足民间,灵活统一”为特色的昆明滇剧艺术团。昆明滇剧艺术团是昆明市首个传统戏剧类民办非企业,由全市从事滇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相关机构、人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积极推动滇剧保护工作的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联合了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呈贡斗南戏剧爱好者协会、官渡牛街庄滇戏博物馆、牛街庄滇剧演出团等民间滇剧表演团体,成为滇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以昆明滇剧艺术团为基础,举办“滇剧艺术周”活动,至今已举办九届。
(二)积极开展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课题研究、抢救性记录、数据库建设等保护工作。近年来组织拍摄完成《昆明戏窝子》《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并在昆明电视台等媒体播出,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编辑出版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昆明市民间滇戏研究》《昆明市非遗传承人小传》《滇剧简明辅导教材》等一批研究论著。同时,昆明市建立了滇剧传习基地5个(省级2个、市级3个),举办多种形式的滇剧传承培训班90余期,积极开展滇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有序推进了滇剧的保护传承工作。
(三)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推进“戏曲进乡村”工作。2022年,我局印发了《昆明市2022年戏曲进乡村实施方案》,计划完成戏曲进乡村活动不少于603场(戏曲节目须占三分之一以上),各部门举办戏曲专业培训不少于4期,其中,东川、禄劝、寻甸三个脱贫地区获得中央资金补助共计120万元。通过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戏曲保护传承。
(四)促进非遗资源合理利用。对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织染刺绣、竹木雕刻、金银器制作等传统技艺,如刺绣、乌铜走银、云子(围棋)等进行生产性保护,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扶持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增强非遗项目自身活力。2018年5月,我市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项目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我市正组织参加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利用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技艺、现代设计与大众市场紧密连接,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将非遗元素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用品、餐饮食品、医药保健等方面,推动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以滇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保护,由滇剧项目保护单位牵头,复排滇剧传统剧目,录制滇剧精品折子戏,继续组织开展滇剧进社区惠民演出,对滇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表演技艺录制以及口述史整理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开展对花灯、曲剧等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二)继续开展好“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申报认定戏曲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开展各类展演、展示和交流研究活动,积极扶持庭院剧发展。
(三)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利用非遗元素开发设计具有昆明特色的产品,将文化遗产元素与当代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拓宽有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应用多种媒体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段钟一,0871-6537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