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whhlyj.km.gov.cn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530100550140593J-202212-405809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2-12-26 16:50
名 称: 关于对昆明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15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关于对昆明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1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12-26 16:50
字号:[ ]

严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昆明市非遗四级名录项目共计684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48人。其中,呈贡区共有花灯、剪纸、菱角编制等各级非遗项目18项(省级4项、市级11项、区级3项),共有各级非遗传承人46人(省级6人、市级5人、区级31人),另有挂牌传习点12个。2021年,推荐呈贡区市级项目传统美术“瓦猫”、传统技艺“呈贡豌豆粉”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通过努力,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非遗保护工作也存在许多困难。一是保护与利用意识淡薄导致群众基础薄弱,当前的保护工作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力度还比较薄弱,与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二是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人群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失去兴趣,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此外,缺少专业管理队伍以及经费不足也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搭建展示平台。一是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2021年组织我市掐丝珐琅、剪纸、草编等非遗项目及滇剧、花灯等地方传统戏曲在明通小学、呈贡二小、石林鹿阜中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共计20余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此外,我局联合昆明报业集团开展“跟大师学非遗”系列活动,把活动、体验、学习、传承有效融合。从2019年至今,招募了全市二十多所学校,二百多名学生的参与,活动通过昆明日报、抖音、头条新闻,澎湃新闻等新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超百篇,学习强国、昆明市政府网等各级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转载宣传,每场直播流量过千人次。二是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举办非遗展示活动。如2011年以来,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均举办“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宣传品牌。三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歌舞乐资源,打造精品节目,如2021年在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我市选送的《小小灯笼四四方》等6个节目获得两个金奖、一个传承奖、三个优秀节目奖的优异成绩。

  (二)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一是申报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完成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公布,我市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105人。同时,逐步提高市级传承人传承补助,从2016年起将市级传承人传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我市大多数县区也对县区级传承人进行扶持。二是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2015年以来,每年均举办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促进传承人提高艺术修养和设计理念,受到传承人的一致好评。此外,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我市人社部门开展的“春城计划”首席技师、春城名匠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市多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在资金投入、工作室建设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持。

  (三)加强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申报官渡古镇等4个基地为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此外,命名了呈贡滇剧传习基地等14个单位为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此外,积极开展对非遗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和抢救性记录工作,开发非遗内部数据管理平台,逐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统录入、项目管理、评审咨询、传播展示的工作平台。

  (四)促进非遗资源合理利用。对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织染刺绣、竹木雕刻、金银器制作等传统技艺,如刺绣、乌铜走银、云子(围棋)等进行生产性保护,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扶持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增强非遗项目自身活力。2018年5月,我市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项目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我市正组织参加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利用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技艺、现代设计与大众市场紧密连接,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将非遗元素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用品、餐饮食品、医药保健等方面,推动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强物质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逐步递增保护资金额度和总量,同时拓展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此外,争取尽早成立独立编制的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解决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二是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扶持传承人带徒传艺、开展传习和培训活动,继续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增强传承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对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的考评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加强非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和支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饮食文化技艺、传统医药制作技艺等项目,积极振兴传统工艺;围绕民俗节庆,组织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景区景点表演、展示,促进文旅融合。四是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感谢你们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段钟一,0871-65379064)